遗产价值
您的位置:首页> > 遗产价值

1 历史价值

巨丰-永丰堰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距今有250年历史,它的兴建见证了秀山县土司制度的结束和多民族融合的开始,见证了秀山古代人民因地制宜、科学治水、以人为本,发挥创造精神把荒芜之地变成“小成都”的历史,也见证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科技发展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 科技价值

巨丰-永丰堰在规划设计、建筑技术、科学管理等方面体现出突出的科技价值。

基于秀山西南高、东北低、高差悬殊的主要地貌特征,巨丰-永丰堰利用地形地质条件和丰富的水资源进行立交式规划,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满足了秀山清溪场街道和乌杨街道的农业灌溉水源需求。现存拦河坝坝轴线采用斜向直线或折线式布置,轴线上的溢流堰几乎布置成了侧向溢流堰,大大延长了坝轴线和溢流前缘,减小了溢流前缘单宽流量,增大了安全溢洪能力;同时,加长的溢流前缘也降低了坝前壅水高度,减轻了回水淹没影响,体现了低影响开发的优点。两座堰坝的进水闸和排沙闸紧紧相贴,位于坝轴线与河岸形成的三角形锐角顶点区域,闸上游几十米范围内过水断面不断收缩,水流越来越湍急,拉沙效应强烈,排沙闸排沙效果极好,能有效保护进水闸和灌溉渠道不受泥沙危害。这种枢纽布置方式,是因地制宜的创新,是古今水利先贤智慧的结晶。

针对丘陵地带高差大、输水困难,秀山古代人民创造性地采用渡槽水利工程型式,修建了五拱桥渡槽和三拱桥渡槽作为跨河输水建筑物,这是秀山灌溉工程最为突出的区域特色。渡槽最大高度可达12米,也体现了传统建筑技术的高水平。渠首排沙闸采用我国古代常见的木质叠梁闸技术,由十几根圆木叠摞嵌扣而成,圆木两端卡入砌石闸槽。这种至今仍在正常使用并将继续使用的木叠梁闸,堪称古代叠梁的活化石。

巨丰-永丰堰是秀山县当地居民集资修建的,建成后,勒石刻碑明确产权,以乡规民约形式的水利法规进行管理,有堰长制、水随田走等水利管理制度。巨丰-永丰堰用水受益户自治的管理机制,方便灵活,体现了古代公共工程受益各方权、责、利的结合。
3 文化价值

巨丰-永丰堰历经200多年的历史,在区域发展过程中衍生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巨丰-永丰堰创建后,秀山因灌溉而农业发展,成为人才聚集之地,是中国书法之乡。堰坝的修建和运行中衍生出了“一斗碎石一斗小钱”和“吃心田”的民间拾闻,体现了当时秀山县的风土民情。巨丰-永丰堰同时也见证了秀山县土司制度时代的终结和多民族聚居的开始,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价值。
4 生态价值

巨丰-永丰堰充分利用秀山县丘陵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和丰富的水资源,立交式规划,高水高用,低水低用,对区域内水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保障了秀山县的农业生态环境,是低影响开发的典范。工程规划建设充分体现了对自然地理环境影响最小的原则,延续运行二百多年,与区域环境融为一体,是典型的生态水利工程。

巨丰-永丰堰原来多为竹笼卵石坝,据说背水面以木桩固定坝体。现存各拦河坝溢流坝均分段设计高程。主溢流段坝顶高程略低,溢洪时最先过流。黄角堰溢流堰布置在最上游,落差最小,崚嶒凹凸的坚硬岩基,节省了消能建筑工程,充分保证了泄洪安全。这些常用溢流堰四季过水,与排沙闸一道,营造出一大一小、一上一下两处瀑布景观,也维持着河道生态流量。黄角堰溢流坝下游,使用竹笼卵石的改进版——铅丝笼卵石柔性护坦消能防冲,就地取材,简单易行,费省效宏,生态环保。

另外,巨丰-永丰堰修建都是取材于当地,卵石、泥土、条石等材料取自自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极其轻微。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和街道渝秀大道195号 联系电话:(023)76672905
copyright(c)2022 秀山融媒体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5013147号